2012年11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3年来,在各级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编辑部全体人员的努力,在各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按照《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管理办法(暂行)》要求,一方面凸显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形成知名品牌栏目,如“唐诗研究”“周秦汉唐文化研究”“唐史研究”“历史地理研究”;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开放视野,新开设了“海外学术论坛”“学术评论与争鸣”等栏目,及时反映海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文章。尤其是关注理论与现实问题,及时刊发研究社会重大问题的论文。主要措施有:
1.实行栏目主持人制度,培育专题栏目。从2015年,我刊制定具体办法,实施栏目主持人制度,一方面使学报的优质稿源有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以专家研究专长打造专题性栏目。从2015年第4期到2015年6期,已刊发“20世纪史学研究”(2015年第4期)、“西周金文与西周史研究”(2015年第6期)、“恽代英思想研究”(2015年第6期)三组论文,引起了重大反响。
2.打造高端作者群,注意支持青年学者。我刊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积极参加国内外各专业学术会议、大量邮寄约稿信给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专家等方式,不断拓展优质稿源,积极组发海内外知名专家的稿件,并以专家项目带动年轻学者,既树立刊物的知名品牌形象,又培养年轻作者,为刊物发展提供持久支撑。其中2013—2015年刊发具有正高职称作者论文比分别为54%、51.4%、52.5%。这些高职称作者的论文比例超过一半,为树立名刊品牌形象打好了基础。
3.加强数字化建设,扩大期刊传播面。从2015年第1期开始,在刊物封四添加了二维码,通过扫描可进入学报网站投稿并阅读全文。2015年5月18日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按期推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有关文章的摘要,并可通过一定渠道链接期刊全文,从而丰富了期刊的传播手段,拓宽了期刊的传播面,增加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微信公众订阅量。目前已通过微信推送论文9次、会议报道3次、有关简介3次。2015年以来筹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为核心的学术期刊网,1月16日,主持召开“陕西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网”筹备会议;7月再次召开“陕西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网”运行征询会。目前“陕西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网”进入试运行阶段,使学报的投稿、审稿、查询、编排更为方便、快捷。2016年3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数字化建设情况受到国家社科规划办通报表扬并上“手机人民网”2016年3月31日“头条”。
4.注重提高学报印刷质量,打造品牌形象。2013年,将正文印刷纸张由原来的80克双胶纸变为105克铜版纸。从2015年第1期开始,重新设计了学报封面,将封面纸张由200克铜版纸换成210克特种纸。正文纸张由105克铜版纸换成80克道林本白纸,使刊物以全新的面貌呈现于读者面前,既沉稳、大气,又轻便、护眼,获得读者好评。
5.介绍并刊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成果,服务社会大局。在学报封面显著位置介绍重大项目的研究进展情况,开辟版面刊发重大项目研究成果。2013年刊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成果论文12篇,2014年刊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成果论文14篇,2015年刊发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成果论文18篇。利用学报最显著的封二、封三先后介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做法受到陕西省社科规划办的表扬。
1.开设“学术前沿”栏目,突出学术前沿问题。2013年第1期“学术前沿:中国社会发展与转型”刊发曹钢、曹大勇、何磊的《论马克思的城市发展思想与国际城镇化百年革命──兼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创新问题》,田凯的《中国加盟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与对外政策转型(1978—1986)》;第2期“学术前沿:中国当代社会思潮考察”刊发程恩富、侯为民的《当前中国七大社会思潮评析——重点阐明创新马克思主义观点》;2014年第1期“学术前沿:中国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研究”刊发郭剑雄、刘琦的《人口生产转型、红利结构变迁与现代农业增长》,孔祥利的《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任保平、刚翠翠的《社会转型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机理及路径》;2014年第4期“学术前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模式研究”刊发李琪的《中国与中亚创新合作模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缘战略意涵和实践》;2014年第6期“学术前沿:网络舆情与政府应对机制研究”刊发刘建华的《论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应急机制构建》; 2015年第3期“学术前沿:国际长安学的新建构”刊发王成军的《“问题史学”视域下国际长安学的产生和理论建构》;2015年第4期“学术前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刊发司晓宏、杨令平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政府悖论”现象透视》。其中程恩富等的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3期全文转载,孔祥利的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3期全文转载,郭剑雄等的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2014年第6期全文转载;刘建华的论文被2015年1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术文摘摘要。
2.开设“学术评论与争鸣”栏目。2013年第3期刊发王培峰、赵望秦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作者祛疑》;2014年第1期刊发魏耕原的《〈孔子诗论〉真伪疑议》;2014年第5期刊发木斋的《“双阙”为曹魏洛阳宫城建筑的铁证——略复孙明君先生》;2014年第6期刊发于国华的《重回逻辑的整体》;2015年第1期刊发袁建平的《关于公正处罚贪贿犯罪的法理思考》;2015年第2期刊发王俊龙的《本体逻辑学新探》。其中魏耕原的论文被《新华文摘》2014年第8期摘要,《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2期摘要,并获陕西省教育厅2015年度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3.开设“海外学术论坛”栏目,注重提高学术的海内外影响。3年来,本刊8期在“海外学术论坛”刊发文章,其中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黄藿的《德行论视域中的中国儒家伦理与品格教育》(2013年第1期)和《德行论视域下的环境伦理学》(2014年第2期),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教授罗兰·玻尔的《马克思、恩格斯与宗教》(2013年第2期),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林冠群的《汉藏文化关系新事例试析》(2013年第3期),法国利摩日大学乔溪等的《“地平线”与“风景”:东西方审视世界之不同视角》(2014年第3期),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中心现当代文学组主任许文荣的《搭建中国与南洋的鹊桥》(2014年第6期),英国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剑桥大学教授鲁惟一的《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史的方法》(2015年第3期)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曾春海的《张载〈西铭〉及〈经学理窟〉中的伦理思想——从方东美的观点切入》(2015年第5期)。其中许文荣的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鲁惟一的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第4期全文转载,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15年第9期全文转载。
1.刊发论文的摘转率保持稳定。2013—2015年刊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最具权威影响力四大文摘摘转率分别为32%、33.8%、33%。其中2014年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最具权威影响力的四大文摘,《历史与社会(文摘)》《教育科学文摘》《北京大学学报(文科学报概览)》等国内专业学科文摘,以及《社会科学报·学术看台》等文摘报纸转载或摘要57篇次,其中四大文摘摘转48篇次,连续两年跻身全国百强行列,在全国师范大学学报(含师院)中均排名第三,位列三强。
2.刊发论文获奖数量增加。刊文在陕西省政府及教育厅两年一次的社会科学成果评奖中获得佳绩。2013年刊文获得陕西省政府及陕西省教育厅优秀成果奖8项,其中2013年获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各1项,获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2015年刊文获得陕西省政府奖及教育厅17项,其中获陕西省政府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教育厅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优秀奖1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
3.刊文的基金率较前明显提高,国家基金资助论文数量大幅提升。2013年刊发基金资助论文108篇,占刊文总量的75%,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论文48篇,占刊文总量的33.3%,占刊发基金论文数量的44.4%。2014年刊发基金资助论文103篇,占刊文总量的72.5%,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论文55篇,占刊文总量的38.1%,占刊发基金论文数量的53.4%。2015年刊发基金资助论文98篇,占刊文总量的81.6%,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论文54篇,占刊文总量的45%,占刊发基金论文数量的55%,重大项目资助论文18篇。刊发的基金资助论文比远超出教育部名刊建设期刊所要求30%的比例。
4.学报在期刊界持续保持高影响力。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年版)》,我刊在所选116种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排名第24位,位居西北第1名、西部第2名,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中排名第14位,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学报中排名第3位。2014年再次获得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最高奖项“权威期刊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与《北京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等31家期刊并列成为教育部社科司批准的、由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四年评比一次的权威期刊,在全国高校学报中名列前茅。在2014年陕西省文科学报评比工作中,再次获得陕西省“权威期刊”奖,学报编辑部获得“优秀编辑部”称号。在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开展的期刊评价活动中,入选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