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精心实施名刊工程 努力创办一流学报

发布时间:2008年09月28日 浏览:

自2003年12月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以来,在教育部及学校党政领导的重视、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本刊按照名刊建设方案的要求,创新办刊理念和机制,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突出办刊特色,通过策划创办“学术前沿”、专题讨论等栏目,强化对学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新问题的探讨;细分“西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历史地理研究”等传统栏目,深化刊物已有特色领域的研究;坚持开放办刊,建立与本刊重点栏目相关专业的骨干作者库,面向海内外组发高水平学术论作;严格审稿,精心编辑,刊物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学术影响、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在2005年9月教育部对首批入选名刊工程的11家学报检查评估中,得到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认为学校“对名刊建设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以主编为核心的编辑部工作很得力”,“具有现代办刊理念,建立了严格的学术规范、编辑规范”,“能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刊物质量明显提高”,“办刊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2006年5月,在全国第三届社科学报评比中,荣获最高奖项“全国社科学报名刊”称号,成为获此荣誉的11家学报之一。2007年10月,在新闻出版总署主持的全国期刊出版形式规范检查评估中,首批获得A级认证。陕西省新闻出版局也对本刊的工作十分关注,已将其列入“陕西省大报名刊培育工程”。2007年12月,按照教育部社科司的安排,本刊对名刊建设工作进行了自查总结。对照名刊建设的标准要求,本刊名刊工程建设四年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1.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转率稳步提高,排名全国学报前列,产生较大影响的论文数量不断增长。据有关权威统计:2004年三大文摘期刊的摘转率为22.46%,排名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第9名;2005年的摘转率为28.81%,排名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第8名;2006年的摘转率为30.97%,排名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第6名。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提供的检索报告,2007年本刊被12家文摘报刊摘转共47篇次,摘转率为43%。四年来,被3个以上重要文摘报刊同时摘转、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的论文有袁祖社《“公共性”信念的养成:“和谐社会”的实践哲学基础及其人文价值追求》、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等9篇;被选刊于《新华文摘》封面要目、作为重点文章转载的有王双怀《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迁》,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价值》,胡明《陈独秀“托派”问题始末》,陈晓端《当代教学范式研究》,陈鹏《中国义务教育法制百年历程之反思》,张庆熊《哲学的知识和哲学的责任》等6篇。

2.被引率不断提升。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2006年11月版、2007年11月版)统计,本刊2004年影响因子为0.475,排名全国综合类大学学报第9名,全国师范大学学报第3名;五年影响因子为0.359,排名全国综合类大学学报第14名,全国师范大学学报第5名。2005年影响因子为0.563,排名全国综合类大学学报第9名,全国师范大学学报第2名;五年影响因子为0.497,排名全国综合类大学学报第11名,全国师范大学学报第2名。2006年影响因子为0.854,排名全国综合类大学学报第5名,全国师范大学学报第2名;五年影响因子为0.743,排名全国综合类大学学报第4名,全国师范大学学报第2名。

3.刊文的基金率明显提高。据统计,本刊2004年刊发国家、省部及厅局级课题成果论文27篇,占发文总数的20%;2005年刊发国家、省部及厅局级课题成果论文31篇,占发文总数的26.5%;2006年刊发国家、省部及厅局级课题成果论文27篇,占发文总数的24.1%;2007年刊发国家、省部及厅局级课题成果论文35篇,占发文总数的31.8%。

4.获奖论文数居陕西省期刊前列。据不完全统计,自2004年以来,本刊发表的论文中有阎亚林《论我国高校学术权力行政化》获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年),有白建才《试论核武器在冷战发生、发展和结束中的作用》(2004年)、王振亚《关于村民自治理性化的若干思考》(2004年)、高尚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2004年)、李西建《美学的生态时代:问题与意义》(2004年)、何菊玲《编辑心理学建构之我见》(2004年)、刘学智《“以德报怨”儒道辩———兼论其现代社会的价值》(2007年)、陈答才《陈云与西北财经办事处》(2007年)、白建才《大战略、遏制战略与隐蔽行动等诸战略———美国的冷战战略分析》(2007年)、张积玉《中国期刊业发展趋势探析》(2007年)等10篇获陕西省政府第七届、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有陈晓端《当代教学范式研究》、党大恩及党艺峰《陈寅恪唐诗笺证的诗学价值》、孔祥利及李冬梅《我国弱势群体诱发的危机与政府治理》等14篇分别获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5.被多家核心期刊收录。多年来,本刊一直入选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清华大学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期刊(南京大学)、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社会科学)收录期刊,并被新闻出版总署评选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6.在中国知网发行情况见好。据有关权威统计,本刊2006年“中国知网”的机构用户总计2963个,国际上的个人读者分布在2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大陆地区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南京政治学院等高校1098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江苏社会科学院、宁波市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76家,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长春市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101家,外交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办公厅等党政机关161个,大庆油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解放日报集团等企事业单位1330个;中国港、澳、台地区有澳门大学、台湾中央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等高校36所,香港中央图书馆、台湾汉学中心、九龙公共图书馆、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等公共图书馆5家,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署、财团法人国家实验研究院、台湾教育资料馆等政府机构3个。国际用户中北美有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伊利诺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等机构37个;澳洲有墨尔本大学、莫纳什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等机构8个;西欧有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利兹大学、卡尔斯鲁厄大学、科隆大学、大英图书馆等机构106个;亚洲有韩国国家图书馆、高丽大学,日本有国会图书馆、爱知大学、北海道大学、明星大学,新加坡有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印度有加尔各答贾达珀大学等机构12个。

7.在国外的发行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据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提供的数据,本刊今年在国外的订数由近几年的60多册增加到第1期的105册,第2、3、4期分别100册。

(师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