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动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名刊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1日 浏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创刊于1960年,1973年“文革”后期复刊,先出季刊,由陕西省新华书店代售发行,1979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2002年改为双月刊,至今出版39卷173期,已成为在海内外有影响的教育部名刊工程首批入选期刊及陕西省大报名刊培育工程入选期刊。50年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之所以由小到大,办刊质量不断提升,学术影响不断扩大,关键是在学校党政正确领导和编委会与广大作者的关心、支持下,编辑部始终能够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与宗旨,勇于探索、创新,切实采取措施改进工作,不断开拓办刊的新局面。

早在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之时,编辑部就针对“文革”期间学报办刊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办刊规律和特点。尤其是1981年由我校主办的以讨论《学报编辑工作概述》为主要内容的全国首届编辑学研讨会,深入探讨了新时期学报办刊工作中面临的许多重要问题,使编辑部工作人员进一步认清了学报的性质,明确了要坚持学术为本、把学报当作学术刊物来办的自觉性,在全国高校学报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1988年,随着新时期以来我国学界一批新人崭露头角,日益成为学术研究主力军的状况,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适时策划、组织了以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提出的重大现实理论问题及各学科前沿问题研究为主的“青年优秀论文征文”活动,面向海内外征集高水平学术论作,得到全国青年学子的热烈响应,先后收到有水平的学术论文112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开设“青年优秀论文征文选登”专栏,刊发27篇。经评审有12篇论文分获一、二、三等奖。此次征文,使编辑部团结、凝聚了一批青年骨干作者,对刊物在选题方向、内容深度以及研究思想和方法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改变学术理论期刊长期形成的等稿刊用的被动局面,培养编辑人员积极主动的工作精神,以更好地适应期刊竞争激烈的新形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快中西部发展步伐的战略决策,促进我校相关学科更加重视西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索与研究,推动我校成为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重要基地,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办成研究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学术理论园地,1996年1月,由编辑部策划、组织,陕西省委宣传部、省体改委和我校联合主办了“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征文活动。从1月公布征文启事和征文参考题,至年底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和党政干部的应征论文90多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开设“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专栏发表27篇,并精选77篇由时任省长程安东作序、汇编出版了《中国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论集。此次征文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起提出作为研究的重点,强调从理论层次、各学科角度研究、探索重大问题,在许多理论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对推动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深入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更好地贯彻中央决策、加快中西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省委宣传部主要领导曾在全省理论工作会议上充分肯定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组织这一活动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报刊之友》2001年第2期发表刊评文章《唱响西部大开发研究的先声》指出:征文活动“率先为西部开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唱响了西部大开发研究的先声”,“有力地支持了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制订和实施”,“也开创了学术期刊和科学研究直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新境界”。

1999年,随着学校创办一流师范大学办学目标的确立,以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办刊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连续荣获陕西省一级期刊、陕西省优秀学术期刊一等奖等,编辑部经认真讨论并经编委会研究,决定从1999年1月起到2003—2005年在我校实施创办名牌学报工程,提出“经过5~7年时间的努力,使文、理学报先后跨入陕西名牌期刊行列,成为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在国际有一定学术影响的全国名牌学报”。实施名刊工程,关键在于全方位、较大幅度地提高学报的整体办刊水平。经过3年的扎实工作,尤其是切实加强现实理论问题的研究,努力提高论文质量,突显内容特色,广开稿源渠道,讲究学术规范,改进审稿编辑工作等等,使学报面貌发生了明显改观,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首批顺利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我校自己主持开展的这次名刊工程建设,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曾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赞许。

自2003年12月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以来,在教育部及学校党政领导的重视、关心和大力支持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按照名刊建设方案的要求,创新办刊理念和机制,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突出办刊特色,通过策划创办“学术前沿”、专题讨论等栏目,强化对学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新问题的探讨;细分“西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历史地理研究”等传统栏目,深化刊物已有特色领域的研究;坚持开放办刊,建立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重点栏目相关专业的骨干作者库,面向海内外组发高水平学术论作;严格审稿,精心编辑,使刊物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学术影响、社会影响不断扩大。2005年9月,教育部对首批入选名刊工程的11家学报进行检查评估,专家组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工作给以高度评价,认为“以主编为核心的编辑部工作很得力”,“具有现代办刊理念,建立了严格的学术规范、编辑规范”,“能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刊物质量明显提高”,“办刊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2006年5月,在全国第三届社科学报评比中,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荣获最高奖项“全国社科学报名刊”称号,成为获此荣誉的11家学报之一。2007年10月,在新闻出版总署主持的全国期刊出版形式规范检查评估中,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首批获得A级认证。2008年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遴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进入“陕西省大报名刊培育工程”。六年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名刊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1.《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三大文摘的摘转率稳步提高,有较大影响的论文数量不断增长。据有关权威统计: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被三大文摘的摘转率为22.46%,排名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第9名;2005年的摘转率为28.81%,排名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第8名;2006年的摘转率为33.04%,排名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第6名;2007年的摘转率为22.73%,2008年的摘转率为38.89%,2009年的摘转率为26.13%。六年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被3个以上重要文摘报刊同时摘转、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的论文有袁祖社《“公共性”信念的养成:“和谐社会”的实践哲学基础及其人文价值追求》、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刘再复《〈红楼梦〉哲学论纲》、陈晓端等《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启示》、黄颂杰《从幸福论与德性论走向神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评析》、柳海民等《教师职业幸福感来源的误解及澄清》、吴宏岐《隋唐行宫制度与宫廷革命》、李华民《中国银行自律管理制度变迁》、孔祥利等《构建与完善异体多元行政问责的六大机制》等16篇;被选刊于《新华文摘》封面要目、作为重点文章转载的有王双怀《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迁》、《中国历史上的天府之国》,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价值》,胡明《陈独秀“托派”问题始末》,陈晓端《当代教学范式研究》,陈鹏《中国义务教育法制百年历程之反思》,张庆熊《哲学的知识和哲学的责任》等7篇。

2. 被引率不断提升。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2006年11月版、2007年11月版、2008年11月版)统计,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影响因子为0.475,排名全国综合类大学学报第9名,师范大学学报第3名;五年影响因子为0.359,排名全国综合类大学学报第14名,师范大学学报第5名。2005年影响因子为0.563,排名全国综合类大学学报第9名,师范大学学报第2名;五年影响因子为0.497,排名全国综合类大学学报第11名,师范大学学报第2名。2006年影响因子为0.854,排名全国综合类大学学报第5名,师范大学学报第2名;五年影响因子为0.743,排名全国综合类大学学报第4名,师范大学学报第2名。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0.906,排名全国综合类大学学报第6名,师范大学学报第3名;五年影响因子为0.906,排名全国综合类大学学报第6名,师范大学学报第2名。

3. 刊文的基金率不断提高。据统计,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刊发国家、省部及厅局级课题论文27篇,占发文总数的20%;2005年刊发国家、省部及厅局级课题论文31篇,占发文总数的26.5%;2006年刊发国家、省部及厅局级课题论文27篇,占发文总数的24.1%;2007年刊发国家、省部及厅局级课题论文35篇,占发文总数的31.8%;2008年刊发国家、省部及厅局级课题论文46篇,占发文总数的42.59%;2009年刊发国家、省部及厅局级课题论文59篇,占发文总数的53.15%。

4. 获奖论文数居陕西省学术期刊前列。据不完全统计,自2004年以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发表的论文中阎亚林《论我国高校学术权力行政化》获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白建才《试论核武器在冷战发生、发展和结束中的作用》(2004年)、王振亚《关于村民自治理性化的若干思考》(2004年)、高尚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2004年)、李西建《美学的生态时代:问题与意义》(2004年)、何菊玲《编辑心理学建构之我见》(2004年)、刘学智《“以德报怨”儒道辩——兼论其现代社会的价值》(2007年)、陈答才《陈云与西北财经办事处》(2007年)、白建才《大战略、遏制战略与隐蔽行动等诸战略——美国的冷战战略分析》(2007年)、张积玉《中国期刊业发展趋势探析》(2007年)、邓晓旭《从伦理学视角看新闻暗访的合理性》(2009年)、赵学勇《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处境和命运》(2009年)、孔祥利《试论异体多元行政问责制的价值理念及其建构》(2009年)、赵学清《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2009年)等14篇获陕西省政府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程国君《台湾女性书写及其女性散文的诗学建构》、鲍海波《媒介文化生产中的偶像制造与消费及其媒体责任》、陈晓端《当代教学范式研究》、党大恩及党艺峰《陈寅恪唐诗笺证的诗学价值》、孔祥利等《我国弱势群体诱发的危机与政府治理》等16篇分获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5. 被多家核心期刊收录。2002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被新闻出版总署评选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连续入选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清华大学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期刊(南京大学)等核心期刊库,并被有影响的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社会科学)收录。

6. 在中国知网的发行量不断上升。据有关权威统计,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中国知网”的机构用户总计2 963个,分布在23个国家和地区,个人读者分布在41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机构用户总计1 687个,分布在22个国家和地区,个人读者分布在41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机构用户总计3 565个,分布在22个国家和地区,个人读者分布在41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重点机构用户有:中国大陆地区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1 011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江苏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160家,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97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等党政机关201个,中国石油集团、中国工商银行、解放日报集团等企事业单位1 821个;中国港、澳、台地区有澳门大学、台湾中央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等高校44所,香港中央图书馆、台湾汉学中心、九龙公共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5家,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署、财团法人国家实验研究院等政府机构3个。国际用户中北美有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伊利诺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等机构45个;澳洲有墨尔本大学、莫纳什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等机构7个;西欧有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利兹大学、卡尔斯鲁厄大学、科隆大学、大英图书馆等机构111个;亚洲有韩国国家图书馆,日本有国会图书馆、北海道大学、爱知大学、亚细亚大学,新加坡有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其他有庞比犹法布拉大学、财团法人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等机构3个。

1996年1月,在纪念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出版100期之时,著名古代文学专家霍松林先生曾发表《开疆拓土纪新元》的纪念文章,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过去的工作充分肯定,对未来的工作寄予厚望。而今在纪念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创刊五十周年之际,编辑部将认真总结经验,发扬已有成绩,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不断开创学报工作的新局面,为较大幅度的提升办刊水平,实现创办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期刊品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为增强我校学术实力,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纪 宇